“公司已经停产了!”在不久前召开的江苏省生物质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交流会上,协鑫某生物质电厂副总谈起眼前的困境颇为无奈,“上半年亏了1100多万,原来用煤发电,煤价高时也没亏过这么多呀!”到场的另外8家电厂的境遇也不佳,上半年基本都亏损,与去年下半年相似。交流会现场的气氛颇有些苦涩。
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生物质发电能够有效促进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加快能源结构转型,一度是投资者眼中的“明星产业”,地方政府也寄予厚望。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能源消费大省,秸秆、稻草等生物质资源充足,电力需求强劲,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前景看起来相当不错。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0年间,省内已有10余家生物质电厂建成运营。
然而,运营多年后的今天,我省众多生物质电厂却全面亏损,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个中原因究竟何在?
根本原因:僧多粥少
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新能源专委会主任卢建国认为:“亏损原因许多,根本原因是我省及周边地区生物质发电企业数量过多,僧多粥少造成恶性竞争,导致了燃料成本猛增等一系列标题题目。”这代表了我省绝大多数生物质电厂的观点。
2005年起,在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前景的鼓舞下,由于生物质资源丰富,我省及周边地区开始成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沃土。国电龙源、中节能、中电国际、江苏国信等大型国企,协鑫、凯迪等知名能源民企纷纷“跑马圈地”。虽然,2008年后江苏省发改委、能源局已不再核准生物质发电项目,但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已有12家生物质电厂投产,总装机容量304兆瓦;年内还将有3家投入运营,大多集中于淮安、扬州、宿迁、徐州、盐城等苏中苏北地区。加上鲁南临沂、枣庄一带的四五家,皖东蚌埠、宿州一带的三四家,到今年底,我省北部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将有20余家生物质电厂,总装机500余兆瓦。
生物质发电产业是典型的“小电厂、大燃料”,秸秆、树皮等主要燃料体积大、重量轻,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收购、储存非常挫折。发电企业主要依靠就近收购,远距离运输成本将飙升。因此,一定区域内的燃料只能满意一定数量的企业,“争食”的多了,燃料收购的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发改委为了规范生物质发电行业有序发展,曾规定100公里以内不得新建第二家生物质电厂。但事实是:在苏北、苏中、鲁南、皖东等相邻地区,100公里范围内的生物质电厂往往“扎堆”,迫使企业从建成之日起就开始为燃料“近身肉搏”。
“新企业、大企业不计成本地收购,大幅抬高了市场价格!” 谈起生物质燃料价格的猛增,淮安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张总极为无奈。正是看准了电厂密集、燃料紧缺的软肋,许多中间商在收购过程中囤积惜售、层层加价。两年前破碎后的稻草到厂价不到200元/吨,现在280元/吨;稻壳两年前到厂价220元/吨,现在450元/吨;2008年树皮当地装车价不过每吨几十块钱,现在已经涨到了两三百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物质电厂仅燃料采购成本即达4.89亿元。电价相对固定,燃料成本却陡增,这对于尚处在商业化初期的生物质电厂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为牟取暴利,某些不良中间商甚至在燃料中掺水掺沙、增加重量。据卢建国提供的数字,发电设备的样本燃料设计含水率通常在15%左右,但目前许多企业进入锅炉的秸秆含水率高达40%-50%!国内生物质直燃电厂的技术工艺和国产发电装备原本就不成熟,也缺乏运营经验,大量使用水分和杂质超标的劣质燃料不仅热值低下,还加速了设备损耗,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发电成本,每年设备折旧和维修费用就要占到成本的10%-20%。生物质电厂不断“失血”,利润被不正常地挤压到了燃料中间商环节,严重破坏了健康的产业链。
生物质发电应重新定位
运营亏损的同时,我省生物质电厂的节能环保“成绩单”却可圈可点。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生物质发电企业发电8.45亿度,耗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和农林废弃物163.3万吨,节约标准煤53.65万吨,减少CO2排放133.76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