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5  新闻中心  4  产品总汇  3  企业概况 2  生产设备  1  市场营销 1  人力资源 1  联系我们
大图
 
 
 
 
f 节能环保降噪系列
  冷渣机
  工业环保降声降噪设备
  除氧器排汽回收节能装置
f 电站辅机汽机类
  新型旋膜式除氧器(及改造技术)
  凝汽器化学补水节能装置
  新型多通道射水抽气器
  凝汽器不锈钢换管
  透平油专用冷油器
  胶球清洗装置
  凝汽器清洗橡胶球
  反冲洗工业滤水器
  二次滤网
f 电站辅机锅炉类
  固定式等速煤粉取样器
  便携式平头等速煤粉取样器
  等速飞灰取样器
  取样冷却器
  汽液两相流水位控制器
  锅炉排汽消声器
 
 
新闻
3 变频器在热电企业中的节能应用效果探析
3 河北省领导周本顺张庆伟会见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
3 京能集团华宁热电召开2014年机组B级检修动员会
3 能源基地的两难困境
3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加速 开启全球能源设备并购潮
3 湖南12家火力发电企业签订直接交易电量41.08亿千瓦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助力绿色经济 培养低碳人才——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专访

哥本哈根会议已渐行渐远,但它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哥本哈根协议》。时至今天,低碳生活、绿色经济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企业、院校都纷纷把低碳这一宗旨应用到生产管理和专业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引进、培养低碳人才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我国低碳人才发展能够尽快跟上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脚步,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面对国际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内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如何建设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怎样实现、企业、院校三驾马车在人才策略的引领下并驾齐驱?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电力教育》杂志有幸采访到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石定寰教授。石参事作为科技和能源界的知名专家,一直非常关心并身体力行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享有很高声望,在相关战略、政策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精辟的
见解。
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
    《中国电力教育》:  目前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前景大有可观,但另一方面,人才短缺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您认为目前我国再生能源人才处于怎样的状态中?

     石定寰: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都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性措施,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目前,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时期。以光伏产业为例,太阳能光伏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在整个产业链上得到了比较平衡的发展,整个产业链形成了从前端的原材料到电池板,到组件到后的应用。短短几年间我国风电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成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百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而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显的相对滞后。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而引发的人才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所反思: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院系、学科设置由教育部学位办统一管理,再生能源专业一直未纳入到学科体系当中,围绕可再生能源的专业或院系处于缺失状态。这当然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当时,国内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有限。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全国再生能源的发展展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各个省份都已经开始将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发展速度更快,因此不仅是针对高层人才、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技术负责人还是针对产业层面的一线技术工人,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面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高校率先觉察到了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气息,开设了相关的院系和专业,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对现有电气、动力、机械、自动化、水电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可再生能源学院,在可再生能源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了重要作用。但是该学院的成立更多的是针对风电,因为当时风力发电被纳入的发展规划中。实际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风能,也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水能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能够对新能源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计和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外,相对于传统能源行业动辄百万千瓦级的发电量,新能源自身分布式、不均衡等的特点,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新能源人才,教育体系内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也要均衡发展。
    《中国电力教育》:教育部网站39发出通知称,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与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您觉得这个通知对于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进一步放开手脚
培养新能源行业的人才有什么意义?
      石定寰: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这种情况是当时大家所未预见的。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二,计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几千万千瓦,乃至上亿千瓦,我国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可以预见,市场将非常广阔。与传统火力发电的集中模式所不同,新能源分布式的特点,表现出对人才多方位的、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教育必须未雨绸缪,要将新能源人才培养纳入到的教育规划中,不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要紧跟的宏观发展战略,站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下思考。如果说科技是今天的事情,那么教育是关乎明天乃至后天的事情,如果将人才培养局限于今天,那是比较短见的行为。目前我国2020年的中长期规划已经出台,我们尤其要关注科技规划。人才是为科技发展服务的,我们的人才培养一定要具有超前意识,具备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教育部提出的积极申报与新兴科技领域相关的学科专业,各地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基础条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充分整合资源,在发挥原有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上而调整。新专业的设立未必是重新建立,比如原清华大学的核能专业,就是从原有的几个专业整合而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的院系设置也应适时地进行调整,教育结构要服从未来经济结构发展的方向,现在提出来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培育,专业的设置要根据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的调整要将学校的积极性和宏观规划相结合,既不能是指派各校也不能一拥而上,专业调整同时要考虑人才的多层次,既需要搞科研、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也需要搞产业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教育、专科学校也很重要,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一点在国外技能教育也可见一斑。
   《中国电力教育》:目前我国再生能源行业的专业人才不足,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大阵地,企业与高校该如何进行合作?
     石定寰:企业要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与鼓励企业与院校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进新能源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创新的舞台,通过“产学研”结合一方面能够使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站在社会的前沿,直接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从而带来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人才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大学可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因为企业人员更加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而高校的教授同时兼着企业的顾问。这一点在国外做的比较好,国外就有很多的工作技术人员到大学、研究机构任职,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到企业去参加工作,互相增进了解。产学研合作的各方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对于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已经提了若干年,产学研合作的巨大意义虽然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关键的问题是,目前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双方合作的愿望不强烈。尤其对于院校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为企业解决实际现实问题的层面,企业更多的是希望从学校找到自己企业想要发展的产品,自己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请高校协助解决。在合作中,也经常会存在知识产权、利益的纷争、合作机制问题等等,产学研工作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解决两者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寻找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动,实现互利多赢的格局。在今年的两会上也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电力教育》:在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以及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分别要承担怎样的角色?
石定寰:尽管我们的产业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目前的产学研合作还表现在一个较低层面的合作,造成在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开发能力不足。作为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各部分,企业、院校应该是一个紧密的耦合体。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它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在基础性研究上有着明显优势的院校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国外有很多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得力于其对科研的重视,得力于对市场的长远眼光,例如美国杜邦公司,他们就一直走在技术发展的前面,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实现了产品市场的永不衰退。目前,高校和企业都在重视研究开发,怎样让两者相互衔接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无论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层面来考虑,都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与院校结成长期合作的关系。高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基础性的、前沿性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产、学、研三方面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素,所谓体系是指这几个要素间的双向互动,不仅仅是教育界为产业界提供人才,产业界也可以为教育界提供具有研究水平和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创新体系,建设将来我们也会越来越鼓励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另外,目前我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整体研究队伍还比较薄弱,缺少一支该领域的“队”,层面的研究机构还比较缺失,不像传统电力行业有着像电科院、科学研究院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虽然现在部分企业也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研发中心,但是由于资金、设备,尤其是研究机制还不到位,研发能力与战略视野还较为欠缺。企业的研究工作不能代替层面的战略研究,目前我们也在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明确牵头部门,联合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构建战略层面的研究机构。比如目前正在筹建的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准备采取“官助民办”——公司法人制的办法运营,以科学家、专家为主导,在全国范围内横贯产学研完整产业链,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和行业研发平台的功能。结合发展战略的共性、战略性的问题研究希望能够得到的支持,因为这种前瞻性、基础性的、利润实现周期长的研究,前期需要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而这不是某一个企业能够单独承担。因此必须采取开放式、联合的研究模式,由研究院牵头,搭建研究平台,大学、企业相互合作,把自身的研究与社会力量结合起来,软课题研究与硬技术
研究结合、基础性研究与产业化结合起来,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更进一步的想法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的平台,把中间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产品。目前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是基于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的短期合作,对于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技术的应用提高收效甚微,缺乏行业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衔接、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整合是一个长期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现实问题。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产业界、大学,更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大局。我们要积极寻找大学与行业结合的更多动力因素,加强双方合作的需求强度与弹性,树立“战略联盟”意识,突破以往产学结合的固式,从战略层面出发,以协议的形式缔结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产学
研联盟,取得高校、企业共赢的结果。

创新思维培养开放型人才

    《中国电力教育》:未来新能源人才培养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哪些建议呢?
      石定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由于自身固有的特性,不能按照常规电力去发展,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地位、应用、用电方式都应该与传统的模式有所区别,那么对于人才的需求势必也不能直接参照传统能源电力人才来进行规划。新能源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许多未知的技术领域还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按
照以前的方式进行,要创造新的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方法,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常规能源的技术发展相对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新能源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该领域不断的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上要加强学生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近企业,更多的接触实践,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走进企业中进行学习。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在理论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另外,在新能源相关专业教材编写上也要打破常规,编写更具发散、更具有开放性的教材。在教材的编写、技术的研发上,贴近能源的特点,要充分重视前瞻性的分析。关注国外近几年新能源研究工作进展,可考虑引进或者借鉴国外成熟的教材,加强国际交流,在实际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将教材逐渐演变成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内容设置。教材的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未来技术的发展还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因此一定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原来的教科书模式,将教材内容封闭化,那样就有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未来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尾声

      石参事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囿于时间关系,石参事不能给我们太多的交流时间,采访即将结束时石参事对《中国电力教育》杂志殷切期望:希望杂志能成为电力企业、院校人才培养、人资管理交流的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建议。带着石参事沉甸甸的嘱托,记者离开了石参事的会客室,长安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富强的景象。记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将在我们的国计民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链接:石定寰参事在其他媒体关于人才培养的部份阐述

高校风电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如何突围人才困局
据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前,平均每年要新增装机容量约200万千瓦。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是关键因素。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几十万人从事风电产业,其中包括好几万专业人员。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说,人才培养是个大问题,是中国风电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201028《中国能源报》
未来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将成主力能源
我们在过去几轮工业革命都落后了,和世界差距很大。但在新能源这个领域,中国完全有可能站到世界前列,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者。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鼓励科技创新,成为一个创新型,没有鼓励创新的体系和环境,不可能做到世界新。
                                                                                                 200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新能源不是过剩,政府要引导不是抑制
加强研发当中,我想包括我们这些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的检测认证,市场监管的工作应该加强,我想在这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另外一点我想要加强我们人才的培养,我们现在在再生能源这样一个大事业当中,我们高校设置这样专业还极少,我们缺乏高级到中级的技术人员。尽管我们现在很热,但是很多人缺乏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基本的情况了解,所以这样在指定政策当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盲目性,所以我认为全社会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科学的培训,知识普及。
                                 2  0 0 9918日在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的演讲
中国未来新能源产业 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新华网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2009年8月13日联合主办的“2009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对话”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指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备受关注,我国现在应当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力度,加强研发和加大人才培养,以缩小与发达的差距。抢占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即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励新能源发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财力投入、CDM人才培养、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
                             2009年8月13日在“2009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对话上的讲话

来自:中国电力教育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产品总汇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客户留言
连云港市泰格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09079404号     手机:013705132096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工业园新坝中路22号  销售热线:0518-85055200   传真:0518-87038833 邮编:222003

公司主要产品有: 真空滤油机 凝汽器不锈钢换管 凝汽器补水节能装置 二次滤网 冷油器 冷热风隔绝门 管道膨胀节 伸缩节